职业教育会计人才核心竞争力培养


日期: 2015/11/26 20:42:32    提交者: 沈雯婷    类型: 精品建设

一、项目背景和问题提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计作为一个职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如今,会计专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传统会计开始与相关专业融合并催生出许多新的职业岗位,这就为会计从业人员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从现代会计职业的发展趋势看,可以将会计人分为“做会计的人、查会计的人、管会计的人、教会计的人和研究会计的人”等五类。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会计人才,不同的学校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我校会计学专业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一贯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育人理念,积极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途径,在近五十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出一套经验。由于地处珠三角中心城市,我校会计专业教学能够不断自我调整,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会计学院逐步形成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专业能力为根本”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在我校 “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育”办学方针的指导下,根据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会计学院具体情况,会计专业的发展定位于:面向职教、服务职教与企事业单位,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二、项目思路

如何能够将上述办学理念与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特色,并真正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会计专业人才?那么我们就必须了解,与其他学校相比,我校会计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那些方面?当前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特色活动和学科竞赛的联动培养机制)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本项目基于以上三个问题展开,基本思路如下:

(一)如何定位我校会计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

从专业学科的定位来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基本分为高级研究型、高端技术型、中端应用型、低端服务型四个层次。高级研究型以会计专业和国际准则的研究以及我国会计准则、独立审计准则和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的制定为主,偏重于科研和教学,毕业生以硕士和博士为起点,就业以高校、机关、研究机构等为主,厦门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高校博士的培养方向都是以此为目标。高端技术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理论基础,较高外语水平,既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又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既具备专业技能又能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就业方向以跨国公司、金融机构、证监会、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和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为主。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ACCA班都以此作为培养目标,应用型硕士培养方向也与此雷同。中端应用型要求学生具有学生熟悉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财务报告准则,系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了解会计发展的新动向,有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管理沟通能力、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能力,胜任会计业务及管理工作。就珠三角地区来说,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商学院、广东金融学院、广州大学以及我校的会计专业都属于此类,就业以银行、会计事务所、中小企业、三资企业等为主。低端服务型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会计专业知识,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能够进行会计实务操作的服务型会计专业人才,各类职业技术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与此对应,就业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

总之,会计专业的专业性强、应用性明确、就业路径非常清晰,具有非专业人员不可取代性的特点,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决定了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市场前景。只要遵循人才市场规律,把握会计专业的学科特点,找准所在院校会计专业的层次定位,培养该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就相当广阔,并有持久稳定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应该对我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定位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精准打造我院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二)会计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探索。

根据2010年校学生处的立项项目《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培养项目》,我们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有了初步的认识。

我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层次主要是“中端应用型”,该类型要求学生具有学生熟悉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财务报告准则,系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了解会计发展的新动向,有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管理沟通能力、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能力,胜任会计业务及管理工作。

通过初步探索,我们总结出我校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内容包括:具备扎实牢固的专业基础、掌握实训实操的基本技能、把握会计事务的基本规律、具有踏实务实的专业素养。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是要巩固会计专业学生上述优势,在保证充分就业的前提下,拓展其在一次就业岗位上的发展空间,适应会计知识的集成化、会计专业的社会化、会计学习的终身化的特点,建立“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实训实习——就业平台”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使我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提升自己,适应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从历届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信息反馈来看,会计专业毕业生已经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品质等,能够胜任企业会计的工作。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省内其他院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相比较,目前我校会计学院毕业生运用财务与会计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就业优势需要巩固,就业范围和档次还有待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打造和锤炼。

而且,我们在对会计专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初步探索的时候,并未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调查问卷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用人单位关于人才素质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展开调研。我们计划通过走访用人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并且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我院学生较为集中的行业(三资企业,70%以上)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素质和技能要求。通过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的结合,能够客观反映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印象以及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这是我院打造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三)会计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举措-第二课堂和学科竞赛的联动培养机制探索

我们计划通过对会计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容进行进一步探索,客观、真实的归纳会计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指导我们的第二课堂活动,再通过“第二课堂”与“学科竞赛”的无缝接轨,形成联动培养机制打造“核心竞争力”。

会计学院的第二课堂以金融节为最主要的载体,会计学院金融节始于2005年,由原财经系团总支、学生会发起经过近四年的发展,金融节已经发展成为包括会计知识竞赛、模拟炒股大赛、点钞大赛、珠算大赛、模拟市场、金融节系列讲座等几项活动,成为对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例如:会计知识竞赛由专业老师做评委,试题由专业教师通过题库的形式进行包装,通过班级团体赛的形式进行三轮的淘汰,最后进入总决赛,参赛队伍偏重于低年级学生,通过会计知识竞赛,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巩固了会计基础知识,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缺陷。模拟炒股大赛和点钞大赛则分别与联合证券公司和开发区建设银行合作来进行,真正从实际上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为进入职场做准备。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了大学生对会计专业的热情和潜力,提升了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形成具有会计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会计学院的金融节系列活动根据会计学院的专业特点,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同时与校外金融单位密切合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同时,因为与学生的专业有关,得到了学生的广泛参与,使得该活动具有专业性、技能性、社会性等其它活动所不具体的特点。该活动也得到了学校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根据专业特色和实际情况,会计学院已正式把金融节作为一个品牌活动来开展。

近三年来,会计学院就在开辟“第二课堂”方面做了许多尝试,除了金融节系列活动,会计学院在许多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如组织学生到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等企业开展实地参观与调研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会,使其所学的会计学课程能够更加贴近于企业的实际,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等。通过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等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2013-2014年,我院在原来金融节活动的基础上,创新地将“第二课堂”与“学科竞赛”无缝接轨。根据“学科竞赛”来设计“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这样一方面能够从“第二课堂”活动中挑选和选拔优秀人才代表学院甚至学校参加“学科竞赛”,另一方面通过打通“第二课堂”和“学科竞赛”,创建联动培养机制,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三、本项目的初步成效

(一)联动培养机制初见成效

为加强对学生的学科竞赛组织领导,成立了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中心,组织开展大学生课外实践教学活动,针对不同的学科竞赛,指导学生参加比赛,近三年来,学生在全国创业大赛、全国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等多项学科竞赛中获特等奖 3项,一等奖 7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4项,其他奖项 5项。

值得一提的是,在联动培养机制中,我院创新设计“商业计划书大赛”,并通过该活动挑选和培养队员参加“2014两岸三地大学生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全国一等奖,代表中国参加在香港举行的总决赛。

在刚结束的2014年“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院选手代表学校获得了广东省金奖,而这批选手正是在“联动培养机制”中成长起来的。

另外,我院计划设计“模拟炒股”与“全国大智慧杯高校金融精英选拔赛”无缝对接,已通过“第二课堂”活动选拔优秀选手代表学校参加竞赛。

(二)“联动培养机制”让团队成员明确了科研方向,在工作中总结提高。

在“联动培养机制”下,我院学生工作团队已经形成了共识,积极在工作中探索“联动培养机制”,并且总结以申报课题和项目的形式加以提炼,并最终能够指导实践,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013年,我院学生工作团队成功以该主题申报了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等省级和校级课题,并得到立项。在课题立项的基础上,团队成员积极撰写并发表多篇论文,让日常工作在科研中得到提高和升华。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团队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更提高了学生工作的效率,找到并创新了工作的抓手,逐渐探索学生工作新途径、新方法、新平台。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