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08中师2班 张智欢:外婆的缝纫机


日期: 2009/10/20 10:45:00    提交者: xfw    类型: 学生心语


 

 

外婆的缝纫机
来源:星星文学社 作者:文学院08中师2班 张智欢

在外婆家的一间房里,放置着一台年老的缝纫机。由于终年沉寂在窗边,机身披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埃。那一披灰白的厚尘,凝聚了岁月遗留下的风霜,映白了外婆稀疏的发际。它一成不变的姿势定格为窗台下的守望,浮想着年代的沧桑变幻,思索着新陈更替的规律。它,太老了,比外婆还老。它身上的黑漆正如老人的黑发一样脱落,而飞来的尘灰比琐碎的家务还惹人烦。它老了,不能强迫着这一把老骨头再操劳了。以前的灵巧,早已成为现在的累赘。生了锈的手,再难缝出精致的手艺了。缝纫机这个名字,年轻的人大概不会想起来,甚至根本不知道它在以前的妇女眼中的价值。

这台老缝纫机,是外婆的嫁妆。它和外婆一样,有着年轻力盛的青春。当初,这台缝纫机跟随着外婆一起嫁了进来。披上了大红盖头的它宛如一位新嫁娘,灵活的器械配件更比得上新媳妇的一双巧手。在当时,它和其他缝纫机一样,是送给新婚夫妇的祝福。有了它,新媳妇好比多了一位得力助手。在那个勤俭节约的年代,妇女靠它补好了一件又一件破烂的旧衣服,把家务事干得漂漂亮亮,也自然地成就了好媳妇的美名。在那个物质紧缺的年代,拥有一台新式缝纫机可是了不起的事,这算得上是家里添了大件了。有这样一位伴侣,妇女们当然喜出望外,勤快地缝缝补补,把家里的事务打理得妥帖稳当。家中一切井然有序,丈夫孩子生活起居顺顺当当,街坊邻居齐夸持家有道,这也许是那时候的农村妇女的荣耀吧。

我的外婆确实是一位勤劳的农村妇女。她虽然没有读过书,缺少文化的熏陶,但是她深明大义,善良温顺,为家庭默默贡献了一生的精力。外婆的年轻岁月付给了贫穷艰苦的年代,她用双手的劳苦无偿代替了美好的青春。瘦弱的双肩要撑起整个家庭,但她从不埋怨生活的苦。外公以前长年在外挣钱养家,只有外婆负责照顾家中的一切。然而,外婆不懂得苦是什么、累是什么,她认为一切都是分内的事,只要她能做的她就不假思索地做好,没有计较过得失,没有任何的怨言。孩子的衣服破了,她便坐在缝纫机前,熟练地使用这部劳动工具。她的手一边推着衣布,脚一边娴熟地踩动踏板。“吱吱”的缝衣声像一段欢快的旋律,一位心灵手巧的少妇正踩着缝纫机踏起欢畅的舞姿。那巧夺天工的缝纫技术把一条条破布变成耐穿的新衣服,维持了家中老小的温暖。外婆把缝纫机当成了自己的好姐妹,舍不得它被碰坏,因此不准孩子们靠近。记得妈妈说她小时侯顽皮起来就偷偷趴在那儿学外婆的样子缝衣服,外婆知道了就立马把她赶了下来。外婆每天用抹布小心翼翼地擦去缝纫机上的尘,再把那条大红盖头盖上,希望在自己的呵护下,它的青春不会流逝,它还能身强力壮地为家庭服务几十年。

外婆真的任劳任怨地为这个家付出了几十年。缝纫机早已退休了,呆在窗边颐养天年了。而现在年过古稀的外婆,依然放不下手中的针线。她辛劳抚养的子孙都长大了,各自组合了幸福的家庭。但她不肯放下心头的惦念,还是为儿女操劳着。现在的商品花样百出,缝纫机早已被取代。追求时尚的人们也不会再穿缝补过的衣服,缝纫机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价值。渐渐地,连外婆也没有用它了,缝纫机似乎成为记录历史的一件展示品了。缝纫机陈封了这么多年,大家决定把它清理出去。外婆没有说什么,虽然从她的眼里能品味到一点忧伤。毕竟那时嫁妆,毕竟那时曾经的得力助手,毕竟,那曾经象征着自己的成就和价值……

缝纫机扔掉了,它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不管大家还记不记得它有过功绩,缝纫机都是外婆那一代人的一个符号。但时代总是推陈出新的,缝纫机文化的退去意味着有更进步的文明涌现。而之所以怀念它,只是因为这里还含有外婆的汗水和回忆,有外婆对家庭那份亘古不变的责任感。我们对缝纫机的感情,源自我们对祖辈们的感恩。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