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时代的进步 铸就中国梦


日期: 2017/03/14 10:40:53    提交者: 沈雯婷    类型: 学生心语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满眼繁荣昌盛的景象。二十多年的生活中,我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生活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

寻根问祖 听家人讲过去的故事

去年国庆佳节,按捺不住急切而期待的心情,我踏上了回乡之路。以前狭小崎岖的泥路已经被宽敞平坦的水泥路所代替,行走在路上田边的人们,脸上都挂着淡淡的笑容,平淡而满足。 

远远听得谁家传出来熟悉的旋律:“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谁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儿歌勾起了童年的回忆。小时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总爱搂着我,如同歌里唱的一般,给我讲那记忆深处的故事。

奶奶常常说,她从来就没有进过学堂,大字不识一个。渔家后代,打小就跟着家人“出海”讨生活了。牵了渔网,放了船绳,拉了帆布,风平浪静的日子看起来那么惬意,但是如果遇上天气不好,任海面上的狂风肆虐,任大风吹起的海浪翻腾,年幼的外婆在小舟上,单薄就跟一叶浮萍那般,随时都要消失不见似的。说到这里,外婆擦了擦眼泪,饱含深情地说,“当时出海,我还带上年幼的弟弟。跟着村里的大部队,自己撑一个小船,弟弟在船头,我在船尾,晃啊摇啊,一次出海都要十多天,捕到的海鲜放进一箩筐,有好几十斤重呢。闲暇时候,就跟着大伙们去河边捉泥鳅,到深沟里采福寿螺、田螺,或是在家里编织渔网,以便出海时候使用。”

我是外婆带大的。外婆插秧做农活的时候,我就在外婆的背上,看绿绿的农田、深深的水沟、播种插秧时弯腰的背影;听母鸡下蛋后葛格的叫声、牛儿吃饱了慵懒的嗷嗷声、或是邻居家磨刀霍霍的杀猪声。偶尔也有载满了甘蔗的牛车,慢悠悠的走过。夜里,偏僻的草丛传来虫子的阵阵鸣叫声,是伴着我入眠的摇篮曲。

母亲告诉我,在她的记忆里,吃得最多的是番薯粥,番薯粥的味道就是童年的味道。上小学的时候,生产队实行分天下户的政策。外婆早出晚归,妈妈一放学回家就动身去田地割草,用新鲜的草来喂养牛儿,或背着箩筐到远方的山上砍柴,其他兄弟姐妹则负责烧饭、喂猪,当时没有电饭煲微波炉,就用山上砍来的柴火烧饭煮菜,一家人却常常坐不到一起吃饭。

父亲告诉我,那时的中国人生活很清苦。文化大革命时期过后,购买物品有专门的票据,如粮票、米票、肉票等,用米票购置的大米较便宜,而在市场上的米粮贩卖商则昂贵许多,却较新鲜好吃。谈及中学时代的生活时,他说,学费都由自己挣,做些许手工活,如在糖厂包装糖纸,或在收粮的时期,用锤子撬开核桃取芯,用手剥花生外壳,均按照重量计算工钱。当时,还没有自来水,只靠人亲自挑扁担木桶到水井打水,巷子里只一口井,离得远,一天的用水量至少要6担,来来回回特别吃力,幸好家里兄弟姐妹多,轮流挑担,就这样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

时代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个人的命运跟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祖国的发展在曲折中前进,前辈们便慢慢摸索,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梦想奋进,走出一条国家富强的道路,为百姓们带来幸福安康的生活。

“木偶戏”薪火相传 民间艺人演绎一方特色

小时候的娱乐方式,莫过于跟上大人们的脚步,一起观看“木偶戏”。所谓“木偶戏”,又称木头戏、鬼仔戏、鬼儿戏。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而且各具特色,演技精湛,风格独特,在吴川享有盛誉,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依稀记得的是,当时的“木偶戏”,是每年七夕节傍晚表演的节目,吃过饭后就开始了,表演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木偶由竹架支撑,表演古装戏的木偶身着彩服,身躯干瘪,目瞪口呆,有膀无腿。

据说这“木偶戏”起源于汉代,至于木偶戏何时传入吴川,众说不同,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广东吴川木偶戏传说当时演的戏是指头木偶戏。接着为适应观众喜欢长剧,便巧妙地在木偶身上安装身竹、手竹、同场偶像插在演区木架上,这样操作方便,表演灵活,便演变成小型单人木偶戏了。一担箱子走遍四方,操作表演,配唱念白,敲锣打鼓,武打大开,一人完成,令人称赞。

到了清代初,木偶艺人认为小型木偶有局限,便把头像改大,操作也改由两人表演,同时也改进了表演技术。在清嘉、道年间,为适应群众的鉴赏要求,进一步提高艺术水平,把木偶脸谱分行当,表演操作分角色,演员各有专长。并配以服饰、道具、布景乐队等。从此,大型木偶班出现了。同时,演出体制也逐步健全,表演进入成熟时期。清末年间,木偶艺人苦心探索,把木偶制作成活眼、活口、活颈,还有的安装成富有夸张性的流血、断头等。演员操纵木偶身上主干竹、手竹及活动机关,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当时便出现了一批擅长木偶表演的艺人。

木偶戏是三种艺术的综合体,即唱念做表的表演艺术雕刻工艺美术文学音乐创作艺术,它是一个坐标,用以衡量地区文化艺术发展水平;它是一个标志,生动地体现了本地区生活风俗它既具有本土地方的特色,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遗存,熔铸了许多民间艺人的梦想,他们在传承并创新木偶戏的同时,也在铸就中国的文化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从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立足当下 构筑美好的蓝图

在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宣告我的中学生活结束。时间匆匆,不会因为你的存在而稍停片刻,于是乎,在轻松的大学课程之外,我参加了不少组织活动,也加入了勤工俭学,减轻家里的负担。慢慢地,我发现,大学的每一个人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你方唱罢我登场,尽显风流。

原来,我们都在追梦。

身边的朋友们,或奔走在各种社团组织间开展各类活动,或钟情交谊舞翩翩起舞在舞厅中,或出外兼职挣生活费减轻家庭负担,或宅在宿舍网上开店积累经验,或许还有埋头图书馆当学霸,未来的路尚未揭晓,但我们可以脚踏实地,立足当下,在最美的青春里奋斗。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即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国民族固有的“家国天下”的情怀。我们所看到的繁荣景象,凝聚了祖父辈几代人的辛勤劳动,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每个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脚踏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做踏实。

访谈家人,走近他们的生活,走近他们的世界,体会时代的进步,多一缕温情,多一丝感动,多一份理解。家人的那份情谊,浓浓的,深深的,似流水般,永不停息,亘古不变,在斑驳的社会中温情是强大的精神支柱,鼓励我更勇敢更坚强地追逐梦想,而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各行各业都在执行着自己的社会使命,百花齐放的艺术领域展示了文化的魅力,民间艺术的传承孕育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等待我们的是无数个挑战的机遇,让新一代青年人绽放自己的未来,构筑美好的蓝图,铸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 关闭窗口